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
体育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78年本科办学前成立的体育组,历经安徽机电学院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学部、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体育教学部等多个发展阶段。2005年学院获批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正式更名为体育学院,并于同年开始招收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本科生,实现了本科、硕士教育的贯通培养。

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社会体育研究会理事单位、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理事单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空手道分会副主席单位、安徽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组副主任单位等,在全国同类体育院系中具有较高影响力。
学科专业与平台建设
学院现设有表演(体育舞蹈) 1个本科招生专业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表演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先后获批安徽省表演学一流人才示范引领基地、教育部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等多个平台项目。

学院建有体验产业学院(国内首家)、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与健康促进中心、体质测试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下设体育系、公共体育综合教研室、公共体育球类教研室、体验教育教研室、国防与安全教育中心5个基层教学组织,以及群体工作部、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体质监测中心、运动训练中心、场馆中心等5个内设工作机构,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训练、研究与服务体系。
师生规模与队伍结构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66人、硕士研究生104人。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25人,占比53.19%;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6人,占比91.5%。教师中有国家级裁判2人,国家一级裁判14人,运动健将2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教坛新秀2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合作交流与国际化办学
学院高度重视开放办学与国际合作。2019年与全球顶尖体育院校美国春田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签署“2+2”联合培养计划,目前已有多名学生参与交换学习与深造。同时,学院与国内126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与举措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贯穿于办学治院全过程。学院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教师党员覆盖率94%,学生党员覆盖率13%,实现了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

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三全六专”育人实践机制,牵头起草并实施《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将“壮起来”育人实践落到实处。
近三年新增省级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优质课3门,校级6门。获批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体验式综合素质训练基地,此次教育部从全国该类申报项目中共遴选20项立项,此轮申报,我校是安徽唯一项目入选高校,这也是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坚持专业统领,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学院紧密对接国家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体艺融合、实践赋能、创新发展”的专业定位。表演(体育舞蹈)专业作为省级一流专业,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以赛促学、以演促练、以创促教”的专业特色。
在新生入学阶段,通过调研,按照学生未来就业、升学需求,帮助学生规划本科阶段学习,结合本科生导师制,进行相应的“一生一策”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结合学校《3499拉斯维加斯官网关于深化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方案》,为表演(体育艺术表演)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个性化交叉平台,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业规划,为其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同时,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自选交叉课程,帮助学生实现跨领域知识的融合融通。
学院以一流课程和“双基”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教学资源建设。近三年新增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规划教材等省级以上课程资源8项;校级课程思政优质课、项目式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等12门。
坚持科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实践
学院积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近三年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1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学院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自2022年以来,新增省一流课程4门,校级重点课程8门,立项校级质量工程27项并高质量完成多项验收。
为落实五育并举,提升全校学生体育素养,学院积极开展全校本科生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制定了《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结合学院学科优势,成立“虚拟体育保健学教研室”,为全校本科生开设《运动损伤与预防》《体育保健学》等跨学科交叉平台课程;结合俱乐部制,将体育课分为健康促进课程(康复、塑形)、技能学习课程(各类运动项目教学)、能力提升课程(高水平运动队)三大类,合理配备师资、教学时段和场地设施,科学制定考核标准;结合入学体检、体质健康测试等数据,对学生健康进行动态监测,引导不同类型学生合理选择体育课程,增设减脂塑型、体育游戏、龙舟等特色课程;从身体素质的改善、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科学制定公共体育课考核指标体系;将健康素养的形成作为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内容,以身体素质的改善作为其体育成绩的衡量标准,将健康促进贯穿其培养全过程。
坚持队伍强院,激发教师发展活力
学院实施“引育并举、双向赋能”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近三年引进博士1人,新增攻读博士学位教师7人,3人晋升教授。学院积极推动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年均选派5-7名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学院搭建了各类人才成长平台,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举办“金彩一课”教学观摩、组织教学创新大赛等举措,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三年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奖3项,校级教学竞赛奖8项,2人获校级教坛新秀称号。同时,以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形式引进校外优质师资;积极开展产业教授、产业导师、课程特聘教授选聘,依托教师工作部、教师能力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创新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培训工作。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成效与成果
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表演专业招生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前列,一志愿录取率100%,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6%以上,考研录取率稳步提升,2023年达到37.5%。2022届、2023届、2024届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合格率均为100%。本科专业招生以来无一例学业警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覆盖面达90%以上。获奖率20%以上。本科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6.7%,本科生近三年平均考研录取率达28.5%。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公共体育教学成果显著,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常年持续保持在90%以上,2023年,我校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为91.11%,远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和《健康安徽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的60%,抽测优良率为16.67%,在全省本科高校中排名第9。2024年,优良率和及格率分别上升至21.11%和93.33%,双双进入安徽省十强。
校男子篮球队、女子足球队常年位居省内前列,多次代表安徽省大学生参加全国赛事。校武术队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屡获金牌。





人才培养成效持续显现
学生在国内外专业赛事中屡获大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东方杯”中国舞蹈大会、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赛、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创佳绩,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40余项,省级奖项200余项;参与各类社会服务、文艺展演、志愿服务等活动超过1000人次,话剧《启承》荣获安徽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学院积极承办安徽省大学生体育联赛、校运会、“校杯”系列赛事等各类体育竞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指导17个学生体育社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确保周周有赛事,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育人效果。
近三年,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省级12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近五年,3名学生获得校级十佳大学生,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30余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10余人。
师资队伍梯队持续优化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3.19%,博士比例提升至21.3%,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比例达到25%。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3个,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科发展影响持续扩大
三年来,学院科研经费到账实现翻倍增长,立项数量和科研成果屡创新高。同时,学院师生积极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进行社会服务,在亚运会、亚残会中获“亚运先锋集体”称号,2024年学院学生社团助残项目入选全国百佳案例,2025年被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授予“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与美国春田学院等国际高校建立合作,3名本科生获春田学院免试录取研究生就读资格。2024年,1名本科生获春田学院全额奖学金赴美访学一学期,国际化办学不断取得新进展。
体育学院体验产业学院作为全国首创,相关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院承办首届卡巴迪运动国际论坛、全国体验产业大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在体育艺术教育与体验产业领域形成了显著特色和影响力。
第四部分 下一步工作方向
强基固本,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与能力
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博士。实施“师资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支持更多教师赴海外访学交流。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激发教师教学科研创新活力。
扩容提质,优化教学资源与条件保障
积极推进体育场馆新建与改造工程,改善教学训练条件。加强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拓展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化教学平台。
聚焦内涵,深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持续推进“金课”建设,结合社会对体育艺术人才需求,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深化“体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学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