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校师生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关注全会盛况,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奋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更多“安工程”力量。
发展规划与质量评估处副处长贾文友: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高质量”一词高频出现,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抓牢高质量发展根本、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聚高质量发展合力”。当前正值“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质量为先,注重定性目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突出特色,彰显优势,高质量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深入调研和精准研判,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定位和系统规划,引领“十五五”事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处处长王宗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学校会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安徽省“6178”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立足我校学科与科研基础,以有组织科研为核心抓手,系统推进全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跨越。重点对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合成生物、低空经济、新材料等前沿与特色方向,强化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积极构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安工程”智慧与力量。
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位一体”关键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龚本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新蓝图,为经管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经管类学科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企业管理实践,强化创新驱动、理论引领与决策支撑,推动形成服务国家战略、融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学科建设的新格局。经济与管理学院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化数字经济、低碳经济、智慧供应链等前沿领域研究,着力培养具备战略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经管人才,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经管智慧”。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葛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重要部署。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将坚决贯彻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我院“生物工程”学科的科研与人才优势,聚焦合成生物、绿色食品等关键方向,着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力争为服务推动农业绿色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同时,我们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建设为契机,将强农兴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人工智能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叶东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作为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我们深受鼓舞,也深感使命在肩,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为抓手,把全会精神融入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协同创新,夯实拓展应用场景,着力解决机器人等领域“卡脖子”难题;围绕学校重点工作,构建AI+学科交叉融合生态,为科技强省建设持续贡献安工程的智慧与力量。
人文学院法学专业教师邓琼:作为一名教法理学的老师,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十五五”规划建议后,我对“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句话有了更实在的理解。法律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条文,更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活”的力量。如何改进教育方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道理,使其感受到法学的现实意义,这就是我落实全会精神最实在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刘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擘画了“十五五”发展蓝图。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深感使命在肩,我们将在深学细悟中把握全会精神,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理化、青年化的生动阐释。在研究层面,不断加强问题导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等重大时代课题,运用专业理论,深入社会开展调研,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展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的理论自觉与实干担当。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23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生李雨辰: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后,我深感“数字中国”与“科技自立自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写代码不仅是技术训练,更是投身国家现代化的青春路径。我们会将课堂所学与基层需求相连,用脚步丈量乡村、用键盘回应时代,让算法带着泥土味、数据服务百姓,把理想融入代码注释、成长嵌入网络强国进程。同时,沉下心打磨本领、夯实专业基础,关注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前沿领域,用技术服务乡村振兴与智慧农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青春“小程序”接入强国“大系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年算力。
(文:查桂义整理;编辑:范夏勋;预审:查桂义;审核:王勇智)
